生物多多
普陀鹅耳枥实现天然更新有望摆脱濒危
生物多多专业号 | 2020-2-19

普陀鹅耳枥

“看!这是天然落种长出的普陀鹅耳枥。”近日,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马岙街道一处普陀鹅耳枥种群基地,在项目技术支撑专家、舟山市林科院教授级高工俞慈英的指点下,笔者看到一株株高低不一的普陀鹅耳枥幼苗。根据年份不同,幼苗高度分别在5-112厘米之间。这些幼苗虽然根茎细小,却是凭借母树落下的种子,借助阳光雨露,自己破土而出。

历经科技工作者20年不懈努力,舟山群岛普陀鹅耳枥这种原本在地球上仅存1株的濒危植物,不但攻克了人工栽培育苗难关,如今又实现了野外种群自然有性繁育,有望彻底摆脱濒危状态。

普陀鹅耳枥仅分布于普陀山岛,1930年被植物学家钟观光教授发现,1932年由林学家郑万钧教授定名。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大规模毁林开垦,导致这个树种数量急剧减少,仅在佛顶山慧济寺西侧还幸存一株原生母树,迄今树龄已有200余年。由于在全国范围内,以及传说中这个树种的来源地缅甸,都没有找到这个树种,这株普陀鹅耳枥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独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普陀鹅耳枥列为“严重濒危灭绝”等级。1999年,普陀鹅耳枥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普陀鹅耳枥的自然繁殖能力非常弱,雌雄同株,花序为风媒植物特有的穗状花序,可授期相遇时间仅有6天,种子不仅产量少,饱满度也只有2%-4%。多年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大规模毁林开垦,导致种群规模骤减和野外生境剧变,是其致濒的直接原因。此外,舟山群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普陀鹅耳枥在花期时常常遭遇降雨和大风以及随之带来的碱性浮尘,严重影响雄花散粉和雌花授粉,造成种子产量少、品质差。

俞慈英

2000年,由俞慈英带领的舟山市林业科技工作者团队开始系统开展普陀鹅耳枥的拯救行动。他们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持续支持下,共组织实施科技研究与推广项目10余项,先后攻克了普陀鹅耳枥的种苗繁育和人工种群建设难关,建立了播种、扦插、嫁接、组培繁育技术体系和人工种群营建技术。2008年,普陀鹅耳枥人工培育苗木数量首次突破1万株;2015年12月,累计突破4万株,并建立了普陀鹅耳枥专类苗圃和腾坑湾、马岙人工种群基地。

2017年,在浙江省林业部门和舟山市农林部门的继续支持下,舟山林科院承担实施“普陀鹅耳枥野外回归及迁地保护研究”项目。项目的目的在于让普陀鹅耳枥不依赖人工培植,实现野外种群的天然更新、自然回归。

通过立地选择与微环境改造、种子雨促成、土壤种子库的建立和保护、立地与微环境维护等一系列艰难探索研究,2018年12月,在普陀鹅耳枥人工种群马岙基地内,俞慈英终于发现了林下天然更新小苗。不久后,在普陀山老母树下及茶花园子代林下也相继出现了人工促成的天然更新幼苗。这是普陀鹅耳枥拯救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技术成就,此项技术进一步熟化后,有望让普陀鹅耳枥最终摆脱人工育苗造林,完全实现自我天然更新。

与此同时,项目组还将精心培育的普陀鹅耳枥苗木应用于城区、风景区、寺庙等绿化,并尝试让它们“远嫁”他乡,先后在杭州、宁波、衢州等地开展异地引种驯化试验,不断扩大迁地保护区域范围和人工种群规模。迄今为止,项目组已在舟山市内外建立普陀鹅耳枥野外人工种群30余处,种群个体数量累计超过1万株。

为了攻克普陀鹅耳枥野外回归技术难关,年逾古稀的俞慈英经常带领一班人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方便去基地观察,她特意买了一辆汽车,由退休的老伴帮助开车,每天风雨无阻到基地搞研究。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野外回归和天然更新技术的突破,意味着普陀鹅耳枥的有性繁殖障碍得到了有效破解,为这个濒危物种最终实现自我更新和维持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看着300余株可爱的幼苗,俞慈英激动地说。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